当前位置首页 > 文稿 > 更多文稿

武训传观后感800字有感(2)

分类:更多文稿时间:2017-10-09 13:43:02关键词:武训传,800字观后感

QQ截图20171009134351.jpg

  我不是武训,但我也尽量在做我自己的事情,以通俗的语言推广统计学。我希望有一天,统计学不是仅是科研的工具,而是让所有人都有所了解。因为统计学并不是只为科研服务,而是能够让人更加理智,更加明理。这就是我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目标而已。

 

  武训传观后感(二)

 

  

 

  自19、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之前途的设计,无外二途:一曰改良、一曰革命,二者递相争夺着话语权与在民众中的"市场". 改良走不通时,革命就粉墨登场。革命一旦走火入魔,则改良又会被从后门悄悄请进来。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及其命运,无不折射着此二途的此消彼长。

  50年代,《武训传》曾被毛泽东评为是一部"诬蔑农民革命斗争"、" 向反动思想投降"的电影而遭到无情的批判。并由此展开了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声势浩大的思想改造运动。许多相关人士因此命运沉浮,而文坛艺苑也为之风云变色。直至去年,这部电影的DVD版才允许公开发行。淘洗掉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的恩怨情仇与乎政治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方能用一双超然的眼睛来看这部电影,看它从什么样的背景出发、到底探讨了什么样的现实问题、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心智有何启发的意义。

 

  电影里,武训被著名演员赵丹成功地塑造成一个目不识丁、贫苦、善良而又受尽欺负的乞丐。他所持守的信念是"人做事要凭良心".可在晚清那个上层腐败、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里,他的"良心"总是遭受到来自以儒教纲常的维护者自居的地主、官僚阶级的欺骗和践踏。善良的武训并没有象他另一位穷哥们儿那样选择用杀人放火的方式来报复这个伪善的"纲常",他认为穷苦人要翻身只能通过读书识字,也就是说进入到这个"纲常"之中、为穷人讨一点公道。于是发愿通过乞讨来兴办"义学".为达成此目的,作为乞丐,武训极尽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之能事,放下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尊严,且屡受盗窃、赖账之欺辱,最后如愿以偿,在开明官僚以及乡绅的同情下,办起了三个"义塾".最后其"义举"上达天听,受到朝廷的嘉奖。电影把武训塑造成一个半类济公半类甘地般的高尚的人(即使被朝廷封官、赐穿黄马褂,(www.unjs.com)也不改其行乞办学、为穷人做事之本色),不过武训的"思想觉悟"程度未能让他充分意识到其办"义学"所教授的东西的性质———四书五经所支撑起的伦常秩序恰恰也在为欺骗和侮辱穷人的那些地主、官僚阶级提供着借以愚弄、打压人民的工具。而那些受到支助的穷孩子被灌输的还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的奴化的教育。这让电影中的武训十分忧心、并一再告诫学子们不要忘了穷苦人的本色。显然,武训对穷孩子们的告诫未免太苍白了。电影中的武训本是伪善的封建纲常的受害者,却主动选择成为封建纲常的宣扬者与推广者。这让武训的所作所为蒙上了一层西西弗斯般荒谬与可悲的色彩。

 

  就配合革命的意识形态而言,武训这个角色之塑造并无不妥,但影片之最后安排一个身为解放军的女解说员要求孩子们向武训学习、继承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则不可回避地触犯到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个极尽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之能事以跪求改良穷人命运之武训的作风何足以为谋求彻底革命、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奉为楷模?难怪这样的电影会引起追求彻底革命的毛泽东的勃然大怒。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