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稿 > 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_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

分类:读后感时间:2019-04-19 16:49:21关键词: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京华烟云》女性人物点评

 

首先,林语堂为书中人物取的名字我都很喜欢,尤其是木兰和莫愁。这个来自《木兰辞》的木兰,想起那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觉得实在是妙得很。这首乐府诗中的木兰是个巾帼英雄,《京华烟云》中的木兰又何尝不是呢?在深夜独闯将军府的那一幕里,如果她没有一定的胆量和见识,她做不到。虽然我觉得林语堂对这一幕的描写未免有些理想化了。但从这点上来看,《木兰辞》中那位女扮男装的木兰与书中娇美却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即便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木兰何尝不都是令人钦佩的巾帼英雄?

当然,喜欢木兰,更因为她在待人接物上大方得体、她既聪慧又柔美,还因为她有着与史湘云一样豪迈旷达的胸怀。这种民国时代贵族阶层的女子,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了。

最喜欢的,还是她的豪迈与旷达——这大概是木兰最奇特之处。在她的父亲姚思安离家七年之后回家,向他们讲述自己那七年的经历时,木兰是那么地羡慕和向往,她问她的父亲“为什么你不带上我呢?”。看到这里,不禁莞尔,想,如果此时此刻换作那位“醉眠芍药裀”的史湘云,她也一定会这样问吧?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在木兰和孙亚举家南下,路经苏州,和立夫莫愁一家摇船游玩苏州水乡时,立夫躺在甲板上,后来感到困倦的木兰也渐渐在甲板上平躺下去——这种不拘于礼节的举动不正与史湘云一模一样吗?她俩都具有魏晋名士的豪迈旷达的风度。当然,这是因为木兰深受她父亲姚思安信仰的道家观念的影响。

林语堂是这样描绘这位他理想中的女子的:“木兰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即便是女人的美,她也一样迷恋。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仔细来看看:“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这是来自传统儒家的教导;“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却来自庄老的影响。另外一点,“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想起《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说“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这种发自女性内心的对美、对好的向往,木兰一直以她纯真之心坚守着。而“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便是指她身上有那种与众不同的魏晋名士风度了。林语堂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将这诸多美好的品质都给了木兰。所以,木兰甚至愿意为她的丈夫孙亚纳妾。读到木兰为纳妾所作的理论分辨那一段时,哑然失笑,想起林语堂曾说过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女子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而芸娘也曾为她的夫君沈复苦苦物色合适的“妾”。那么很显然,林语堂将这一点也移植到木兰身上。可见,在那个世纪之交的时代,林语堂毕竟还是深受旧时代的影响。虽然他入读的是宣传最现代化思想的名牌学府,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对“一夫多妻”的向往——当时的男权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在处理孙亚婚外情那一节上,木兰做得十分得体,以致于孙亚对她心服口服,从此不再产生婚外恋的念头。看到这一节时,我在想,如果一个女子不那么强硬和狭隘,也学学她身上那种宽容和柔韧,该变通时就变通,那么应该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挫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在木兰与孙亚的婚外情对象曹丽华见面交谈、并以一颗诚挚的心写信与之交流时,我想,那位女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被理解。相应的,木兰也赢得了对方对她的敬重。此后,木兰为迎合丈夫,在衣着上和家居生活上都做出一定的改变,这便是她的聪慧之处了——并不一味强调自己的喜好,而是体贴丈夫的心意,让丈夫不再感到她的疏远和陌生。当然,也因为木兰认同莫愁说的“人心里有好多隐秘的地方”,她晓得人性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而能把握的、有主动权的永远是自己。改变自己,让她的丈夫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温暖,从而更依恋自己的家——这便是她柔韧之处。

木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成熟,由万人瞩目的千金小姐到渐渐汇入抗日的大潮之中,终于“泯灭于众人”,最后成为一名普通人。在全书将近结束时,作者以春夏秋冬的盛衰演变来阐述木兰的人生和心理变化历程,写得特别好:

“秋叶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春的催眠曲和来夏的曲调。在升降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实际上,夏季的开始并不在春分,而是在冬至。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所以人生也是按照此理循环而有青春期、成熟期和衰老期。

木兰回顾自己将近五十年的生活,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

这些想法使木兰耐性渐大,更能达时知命,虽然来日岁月渐少,她却勇气再现。孙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却显得慈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读到这段话时,我也在想,每一个认真思考过生活、认真对待过生活的人最终也都会有这样的领悟吧?

再来谈谈莫愁:

莫愁这个名字,让我回想起南京的莫愁湖公园。公园里有一座莫愁的石像,石像年轻的脸庞上眉头紧锁,让人不禁产生爱怜之情——这便是我第一次见到莫愁石的印象。在我的想象中,莫愁是个善感、多情、温柔然而坚韧的女子,即使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她也能够勇敢地承受。固然人们出于对她的爱怜而称她为“莫愁”,这个名字却依然让我觉得她的忧愁实在是太多了。幸好,《京华烟云》中的莫愁并非如此,而是一个稳重、理性的女子,是立夫的“贤内助”。正因为有她,立夫那种极端、激烈的性格才能一再得到缓冲,在一次次险些踏上“危途”时被莫愁硬生生地拉扯回来,避免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书中有一段对木兰和莫愁区别的分析,我深以为然:

“莫愁所希求于生活者少,于是嫁与一个自己崇拜的男人,而在崇拜与照顾丈夫儿女时,便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木兰天性是追求理想,因为她已届中年,能把她个人生活中之所有,充分发挥之,利用之,使自己之生活达到最美的境界。在这方面,有更多可感受的艺术和精美。”

——木兰的诗意是莫愁所不能领会的。从这点上来讲,木兰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并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美的活生生的人。相对而言,莫愁,确实也如林语堂所设定的,与《红楼梦》中的宝钗一样,偏于冷淡。

至于那位“红玉”,我觉得林语堂写得不够好,太过平面化。很明显,在刻画这个人物上,林语堂从黛玉身上借鉴了不少,但她的命运太戏剧化了,很不可信。

-----------------------------------------摘抄和所思所感-------------------------------------

1. 姚思安说的关于庄子的见解:

他说,“庄子不用望远镜,不用显微镜,他就预测到无限大和无限小。你想想他那‘以太’和‘无限’之间的对话,‘光’和‘无’之间的对话,‘云’和‘星雾’之间的对话,‘河伯’和‘海若’之间的对话。生命是永久的流动,宇宙是阴和阳、强和弱,积极和消极交互作用的结果。庄子的看法真使人惊异。只是他没用科学的语言表现他的思想,但是他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现代的。”

——读到这段话时,我是很诧异的,因为之前读《庄子》时也隐隐有类似的感受,只是那时我还不太清楚自己的感受,作者替我说出来了。读这段话时,在想,这是不是也说明善于诡辩的庄子也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呢?我想,他肯定是先悟到某些道理,然后由那道理推演至万事万物。所以,他能够从至简至朴的事物、现象推导出最深刻的道理。

2. 关于生死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姚思安说,“...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他死的时候快乐。他不怕死,因为死就是‘返归于道’。...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又说,‘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们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们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犹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样。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

——这是最令我口服心服的生死观。而且,我认为这种生死观才是一个人应该正视的。姚思安是何等通达。

3. 关于他云游四方的一段话:

“…我的云游,一半是观赏大自然,一半是自我解脱。这两个目的是不可分的。也许你们不明白。自我解脱的基础在于身体的锻炼,人必须无钱无忧虑,也必须有随时死掉的打算。这样你才能像个死而复生的人一样云游四方。你要把每一天,每一刹那都当作苍天赐予的,你必须感谢上苍。你身上不带钱,则盗贼不近身。但是你不能这样子旅行,那就必须把身体锻炼好——你的手,你的脚,最重要的是你的胃。必须能够找到什么吃什么,或者能挨饿,不吃东西。必须室内室外都可以睡觉,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忍受。你若没有这么一个身体,就休想得救。”

——想,爱旅行的文艺青年是不是也该谨记这几句话?拥有一个好身体,一切也才有可能。

4.深切理解了那句古语“窃钩者诛,窃国者候”——其实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5. 书的最后一章中描写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心的一致,那种精神上的昂扬和无畏,读起来真是让人觉得热血澎湃:

“木兰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千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而止之,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她知道这广大逃难的人潮越往内地走,中国抗战的精神越坚强。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

——这段话,让我终于明白梁启超为什么能写出那篇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6. 关于美食:

京华烟云读后感_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

书中关于烹饪的这段话,我深表赞同。也抄录在此:

“她说最简单的烹饪方法就是最好的烹饪方法,自然的方法胜似烹饪的技术。优秀的厨师同优秀的教育家一样,其职责是把鸡的美味发挥到极致,就像好教师把年轻人内在的潜能发掘出来。鸡本来有其美质,如果诱发过甚,填充东西过多,过于压榨,加香料过多,反而破坏了原来的风味之美。她说得很对,主要的是‘一热当三鲜’,刚一做好就吃,不然的话,食物从烹调器皿中拿出来之后,烹制作用所引起的变化仍在进行,余热还停留在食物里,肉、鱼或竹笋的肌理组织就会改变,所以烹制恰到好处的食物也就变老了。”

——热的东西味道更好。尽量保持原味一方面可以让人品尝到食物的美味,另一方面,我想,食物的营养也能更好地被吸收。

7. 还有一段关于民国时的北京的描绘: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安宁....北京的自然之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澄澈碧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那么浓艳的淡紫。设计这个城市的是个巧夺天工的巨匠,造出的这个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气候、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具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

——真是美不胜收。可惜,今日的北京已经面目全非。

8. 还有讲那时的北平人的:

“…因为文化教养高,都厌恶暴力和战争,不喜欢上海那种恐怖和暴乱,他们温和、节制、爱好和平,非常有耐性。”

“在北平,真正古老文化的继承人,不介意于现代文明的侵扰。他们祖先怎么样生活,他们现在也是一成不变。他们家庭有满足的气氛,这显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上有无穷智慧的源泉,在生活方式上,对岁月保持达观,在谈话上,则出之以明智温和,轻松而悠闲。因为在老北京,刹那与万古没有什么分别。”

——希望真正的老北京人还能葆有这种达观和深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二):烟云京华,一场云烟

 

    本想在年前结束这本书,给旧的一年收尾,结果还是耽搁了,却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细细回味,这本该称为小说还是该认为真实存在的故事……

    这故事分为上下两册印刷,共分为三卷:上卷道家女儿,木兰因小时丢失被曾家所救,也因此和荪亚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更结识了一辈子的姐妹——曼娘,曼娘无法说她是否不幸,在那个时代从她身上的的确确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曼娘美丽、传统、端庄,就连长相也是在传统观念熏陶下的淑静美好、小家碧玉,她一生被传统束缚,但她从心底里认同传统的道德、观念,想必于她而言,她是圆满的。而木兰和莫愁是典型大家闺秀,从容大方,同样美丽不可方物,各有各的智慧。木兰诗意浪漫,有很多奇思妙想,生活永远不乏趣味,懂古玩字画,爱甲骨,更爱玉做的小动物,在这些动物身上,她找到生命的永恒;莫愁稳重现实,和姐姐一样才华横溢,她拥有世俗的智慧,打理家事想来不费力气,细心经营她的所有,幸福的一生若不是她的还能是谁的?在上卷,曼娘冲喜嫁入曾家,平亚去世只留曼娘,曼娘收养阿暄聊以此生;木兰荪亚结婚,木兰却心中暗暗爱着孔立夫;莫愁立夫订婚;体仁银屏未成白头,留有一子博雅。

    中卷:庭园悲剧。此时,各色人物登场高潮。体仁听从华太太向善,不料坠马身亡,终与银屏合葬;牛家因袁世凯败露而失势,牛怀瑜纳莺莺为妾,二人互帮左右逢源;牛素云和莺莺学坏,德行败坏被休,经亚娶暗香踏实过日子;姚家买下王府花园儿,改名“静宜园”;红玉和阿非青梅竹马,却因种种误会自溺荷池;北京城新学旧派常在静宜园聚会;阿非和宝芬结婚,姚老先生亲眼见到儿子也成家了,自认职责已尽,便去云游四海,相约十年再见。自此中卷,官场政治对人物命运的作用逐渐凸显,不像上卷只是情节推动人物发展,而新学旧派在静宜园的集会,也不禁让人嗅到风雨欲来的意味。

    下卷:秋季歌声。于悲惨中遥望光明,于愤慨中寻求希望。八国联军、清帝逊位、民国建立、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在多年的动荡中终于爆发最严重的危机:日本侵略,该来的历史一天也不会推迟。孔立夫因为写文章而差点遭到迫害,最后还是因得罪牛怀瑜被暗中诬陷落狱,后逃过一劫;木兰之女阿满在参与游行请愿时被当时政府屠杀。这时日寇还没有来,五四运动后民众请愿高潮迭起,常常有人组织游行,各学校都会参与,我没有身在那段历史中,无法知道当时游行的参与者是如何想的,但从阿满的游行中,我感觉并不是每个上街游行的人都是拍案而起、热血沸腾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学校安排等原因去的,当然他们心中,这是没有危险的,可是,在日寇未到来前,竟然出现了自己的政府射杀自己的人民这等荒唐的惨剧,不禁心寒当时无德的政府。而后,全面爆发抗日战争,在日本兵的烧杀抢掠、荒淫无度下,素云不当汉奸,被日本兵枪决,阿暄的妻子孩子惨死,曼娘自尽,经亚暗香阿非宝芬等举家躲难到上海租界,荪亚木兰阿眉坐火车归家途中遇险,幸而命大免于一死,莫愁立夫举家迁往重庆,阿暄肖夫阿通从军,不退倭寇到东海,誓不回家。其实日军侵略,什么样的惨象不用说也知道,可是书中这些人物,我一页一页翻着,感受着他们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成长,他们角色性格渐渐丰满、真实,他们是一个个我想像得到、真真实实的人,当真看着他们在日寇的侵略下力量如蝼蚁般无力,命运如浮萍般飘零,我感受着他们的呼吸,血脉喷张,我就像被唤醒了一样,不是说没有痛在己身,就与己无关,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痛恨日本人,瞧不起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逃难战争像中国人逃难日本侵略一样,恐惧、团结、鄙夷、仇恨。在这样一个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季,整个民族在唱着歌:“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按章节梳理了一遍情节,我站在烟云中,好像这京华的一场梦又重演了一遍,深叹一口气,平静内心,站在那烟云外,我重新看过。

    行文思路。林语堂十分喜爱《红楼梦》,想将之翻译成英文,因为红楼与现代生活差距太大而作罢,便自己写了《京华烟云》,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现代版的《红楼梦》,赞誉之高我却不甚赞同。京华确实与红楼有很多相似地方,比如家族兴衰,比如个别人物构造,但整体效果却远不如红楼的世间百态、深刻入骨,盛时未如红楼繁花锦秀,衰时虽非哗啦啦大厦倾倒,却因抗战而令有一番滋味。京华写以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三大家族好像都是核心,又好像都不是核心,细细品味,我却觉京华是以姚木兰一人为主线,三大家族全成了辅线,姚木兰才是实实在在的主角,她的成长、观念、爱情、亲情、理想、所见、所感、作为……都详细描写,反倒让人感觉家族之感淡了不少。红玉像极了黛玉,才华出众,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莫愁像宝钗把

    人物喜好。眼见书中人物百态,难免有喜恶之分。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莫愁了,她拥有世俗的智慧,更踏实更沉稳,相比木兰来说,更接地气。红玉为情所困时,她告诫红玉,像她这样心思细腻又聪明的人不要读太多书,将世事看得太清楚明白并不好,也劝她不要写诗,以她的身体状况,写诗太伤精力和心神,又易勾起她的敏感思绪;在和立夫出行时,她会至少提前一天将行李收拾好,以便最后一天不着急不忙乱。你看,莫愁就是这样,看到她就觉得心安,她从没有过高的奢望,她把自己拥有的打理很好,她在结婚时求傅先生的字“乾坤谐好,鸾凤和鸣”,纵然陈俗老套,她却喜爱。不知是否像书中说的,莫愁是土命,长相更圆,人也更像大地般妥帖,不过无论为什么,她这样性格的人必然是有福气的人。还有一人——莺莺,她恐怕是书中少有的性格如此突出的人,我并非是喜欢她,但确实服气她的手段,能让牛怀瑜如此听她的,又能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并为牛怀瑜铺官路,除了脸皮厚以外,想必也有些真手段、真本事。

    书中的价值观,处事观。提到此处,就不得不第一个想到姚老先生,老先生崇尚道家,爱庄子爱老子爱道德经爱逍遥游,无为而治是他的行事风格,他确实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好女儿,在她们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的道家情怀给予她们莫大的帮助,将自己之身放入时光的长河,便更能放下当下的得失,让她们有力量面对眼前,面对身后。第二个想到的便是莫愁,世俗的智慧让她得到幸福,何尝不让读者动容?单一的太聪明或者太愚蠢,都会生活得不尽如意,只是一个自知,一个不自知的区别。我想世俗的智慧并不是大智若愚,它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糊涂,若退一步会好,她不会碍于颜面坚持,若进一分才是,她不会懦弱不前。摸到生活的分寸,用世俗的智慧处理世俗的事务,是莫愁教给我的。第三,性格决定命运。总听到这句话,没什么切身的感受,可看过书中这么多人的人生,跟着每个人从少到老,不同的性格确实在同样的环境中走向不同的命运,再看书中这句话,便多了份感触。木兰理想主义又聪明勇敢,她一生不愁吃穿妙想不断日子随心而居,纵然过着隐士的生活也是为追求诗意;莫愁稳重切实,持家有方,日子便殷实温暖;红玉体弱却多思,到底在劫难逃;华太太能取舍,懂人心,在底层生活时也不像其他人那般一遇到体仁这样的大少爷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在和姚老爷卖花园时也能看出,她总是有的放矢为自己谋得好日子;牛素云未离开曾家前势利善妒的性格,也免不了被莺莺拉下水,一身污名;陈三的老实孝顺,娶了玉环;黛云个性张扬,敢说敢做,嫉恶如仇,参加抗战,想必也是冲在前面;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对人如此对国亦如此,正如木兰口中姚老先生常说:“人的运气和个性息息相关。人若有福气,一缸清水变白银;若没福气,一缸白银变清水。人必须享有福的个性。日本人没有统治中国的个性,所以也没有统治中国的福气。即使把中国送给日本,他们也没有福气消受。”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婚姻和命格,比如起名的学问。木兰、莫愁是依古书典故而起的,寄予父亲想让她们成为的模样;阿满是白居易女儿的名字,最好的诗人作家给自己孩子起的名字,都很简单,就如同日常生活里重要的东西,都是平易自然的;阿通的名字是木兰向婆婆表示敬意,取自“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取“肖夫”名字时提到,名字第一字不要用上声,用入声;荪亚是个好名字,虽没意义,但叫起来最顺口……看来取名字里头大有学问。

    到最后,不得不抛开所有的小家情怀,战争,改变了每一个人,所有的中国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读罢合上书,如书中献词:“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