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节日习俗

夏天到了中国 2017年“三伏天”开始啦!入伏开始到结束时间为40天

分类:节日习俗时间:2017-07-14 12:43:26关键词:三伏,入伏,夏天

夏天到了中国 2017年“三伏天”开始啦!入伏开始到结束时间为40天,又是一年夏季,三伏天马上就要到来了。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十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又是最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天,为大家带来夏天到了中国 2017年“三伏天”开始啦!入伏开始到结束时间为40天,希望大家喜欢!

QQ截图20170714124620.jpg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免费算命网www.zhouyi.cc)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如何计算入伏的时间?

 

如何计算入伏的时间?有一句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为进入头伏的时间,也就是入伏的时间。整个的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结束,历时三十到四十天。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种,依次每十天轮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天计算方法

 

初伏

初伏也称头伏,夏至1后第三个庚日2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付也称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末伏也称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要想推算哪天是三伏,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庚日?庚日是按照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一天的日期都是由天干地支(简称干支)顺序排列组成。庚为十个天干中的一个,十个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个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果第一日,为甲子;则第二日就为乙丑:第三日,为丙寅……以此类推,六十天为一轮,循环往复。

怎样才能找出某一日的干支?查看《通书》、《阴阳历书》或《万年历》就可推算出来。例如:2012年6月18日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6月28日即为夏至后第一个庚日,7月18日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为入伏。7月28日为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即为中伏;8月7日为夏至后第五个庚日,而8月7日立秋(庚日在立秋当天,不能算为立秋之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8月17日,即为末伏。2012年“三伏”为40天。

QQ截图20170714124631.jpg

2013年6月13日为庚戌日,夏至是6月21日,7月13日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7月23日为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即为中伏;8月7日立秋,8月12日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即为末伏。所以2013年“三伏”为40天。

还可以用一个简便的方法推算。初伏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由于十天一个庚日,而一年为365天,虽然不是10的整数倍,但相差5天,这样就很容易推算哪一天是庚日了。比如,2012年的7月18日是庚日,则2013年的7月13日就是庚日,而2014年的7月18日又是庚日,以此类推,很容易推算庚日。但要注意,每四年有一个闰年,闰年多一天,这也好算,遇到闰年就提前一天,比如2016年7月17日是庚日,而不是7月18日。

按以上方法就可推算出每年的三伏日期。

 
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图文内容只作阅读参考及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发现本站有某些图文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确认之后将立即删除,非常感谢!